扫一扫,在线咨询

留言获取报价表

首页/敦煌时事

丝竹相和,传统融合——上海国乐研究会赴京展演

2024-09-26 10:48

时值中秋佳节,9月15、16日下午2:30,上海国乐研究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层多功能厅举行了两场“江南丝竹与浙派古筝艺术”展演,来自各行业的数百位首都市民共同聆赏了丝竹艺术的清雅之美。展演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和浙派古筝艺术为基础,结合武当太极剑表演,让观众从中领略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之美。



中国工艺美术馆是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收藏展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本次上海国乐研究会展示的“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叶氏太极拳”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展演以“导赏+表演”的形式展开,由上海市区级“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何小栋做导聆。不仅提供给听众极佳的视听享受,也向听众传达丝竹音乐和浙派古筝艺术的历史和知识,使听众“知其所以然”。这是会长孙文妍和上海国乐研究会宣传“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和“培养观众”计划的具体实施。



当天共演奏九首曲目,包括江南丝竹八大曲《行街》《中花六板》《三六》,丝竹曲《浔阳夜月》,浙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鹤》,唐曲《春莺啭》和新创曲目《婵歌》,并结合武当太极剑这一传统非遗文化进行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体验。


开场是一曲颂知音的《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在高等音乐学院内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古筝流派,上海浙派古筝艺术在结合江浙沪三地的江南丝竹乐和1818年出版的《华氏琵琶谱》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格调和地域韵味。其以清丽秀美见长,体现出温润淡雅的审美气韵。当天,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以古筝与剑术相结合的形式为听众献上了一曲友谊颂歌,担任剑术表演的是叶氏太极拳传人叶绍东。古筝与剑术相合由来已久,早在1928年,上海国乐研究会首任会长孙裕德先生就在一场慈善义演节目中邀请了叶绍东先生的父亲进行琴箫和武当太极剑的合作表演。今日上海国乐研究会以这一有纪念意义的形式再现上一辈的合作精神。孙文妍老师的琴声清雅、圆润,旷远、宁静,高音清透如云中鹤影翩翩、低音婉转似山涧水溪流泻,温润透亮、泠泠清清,一段流传千古的情谊淋漓其中。叶绍东先生的剑术英姿洒脱,动作转换圆顺妥帖,气韵流转飘逸通透,充满了中华文化大气、端庄、祥和的美学气蕴。知音难觅,以致绝弦,若遇知音,琴剑传情,两者结合的表演可谓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春莺啭》为唐代四大曲之一,唐崔令钦《教坊记》中说:“高宗晓声律,晨坐闻莺声,命乐人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上海国乐研究会以古筝与横笛的形式来再现这曲千年遗音,乐曲去人声,保留了原曲散序、中序、破的形式。孙文妍以浙派古筝艺术风格演奏的《春莺啭》节奏平和,旋律明快又内敛含蓄,结合笛子的舒缓、幽咽,再现了大唐雍容华贵的审美情态和浙派古筝具有“节制美”的江南音乐气质。


乐曲《月儿高》最初为琵琶谱,当天演奏的“古筝三重奏”版本是在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琵琶演奏谱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其旋律委婉动听,气质舒展平和,担任古筝演奏的分别是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罗晶和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何小栋,三人间有师承,有家承,我们的传统音乐也正是在这样的师承、家承中得以流传千古。海上明月生,月落西山冢,从“海岛冰轮”“江楼望月”直至“玉兔西沉”,每一场景都在演奏家的指尖具象化、意向化,三人相互托举、彼此映衬,其演奏的清雅、平静实在难能可贵,使人清心静气,得以在浮华的都市里觅得一处安宁。


上海国乐研究会是1941年成立于上海的一个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著名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乐会成立后坚持普及与提高民族艺术,多次举行国乐专场演奏会、慈善演奏会及其他带有公益性质的演出。1985年,孙裕德之女孙文妍担任会长。数十年来,上海国乐研究会坚守江南丝竹传统韵味,挖掘古曲,打磨“新曲”,并通过磨合将江南丝竹“中正、平和、秀美、典雅”的音韵气质保存下来,传承江南丝竹,向社会普及、宣传、推广江南丝竹。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进京演出,上海国乐研究会让“江南丝竹”和“浙派古筝艺术”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带领了更多人了解认识江南丝竹、浙派古筝艺术等传统文化!上海有近百个业余江南丝竹乐团,他们虽在编外,却一直在为上海传统文化的建设、延续、发展默默耕耘着,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进京展演无疑给了大家信心,让大家看到传统的力量,看到民间的力量!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更上层楼!